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尋找博物館的故事(八)哥林多考古博物館
+ 關注
2022-06-18 - 138觀看次數
回應

尋找博物館的故事(八)哥林多考古博物館


位於希臘的哥林多除了陸路交通發達,也是海路交通的重要交接點,可謂是古代的海陸交通的十字路口。她位於阿提卡地區(Attica)與伯羅奔尼撒半島(Pelponese Pennisula)之間,是希臘大陸內連結南北的陸地橋樑,沒有哥林多,伯羅奔尼撒不會是半島,會變成一個真正的「島」。海路方面,哥林多東面是薩龍灣(Saronic Gulf),西面是哥林多灣(Corinth Gulf),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這樣描述哥林多:

Corinth is called “wealthy” because of its commerce, since it is situated on the Isthmus and is master of two harbours, of which the one leads straight to Asia, and the other to Italy; and it makes easy the exchange of merchandise from both countries that are so far distant from each other.

– Strabo, Geography, Book8.6.20

翻譯:哥林多被稱為「富有的」是因她的商貿活動,由於她位處於地峽並擁有兩個港口,當中一個通往亞細亞,另一個往義大利,她使這兩個距離很遠的地區的貨品可易於互相來往。

– 斯特拉波《論地理》8.6.20

哥林多地區Google Earth衛星圖

希臘時期的哥林多被羅馬帝國完全破壞,但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羅馬開始重建哥林多,今日能見的考古遺跡大部分來自羅馬時期。

哥林多考古工作自1932年開始,主要由來自美國的團隊發掘。遺跡旁邊有一座細小的建築物,原本是收藏考古發現的倉庫,後來慢慢被改建成一個遺址博物館(Site Museum),近年博物館擴建,增加了雙倍的展覽空間。新翼主題為:「哥林多——一個強大的城邦」(Corinth, a powerful city-state),介紹希臘時期的哥林多,而舊翼則以羅馬時期的哥林多為主題。

羅馬時期第一世紀的哥林多十分繁華,考古學家發現兩座廟宇、大型市集(Agora)、音樂廳(Odeon)、劇院、兩個水泉及通往港口的大道。在市集中央有一個高台,相信是省長/巡撫審理案件時使用的審判台,學者估計保羅很可能被猶太群體帶到這個審判台前。

阿波羅神廟

由於羅馬曾經完全摧毀哥林多,希臘古典時期的建築很多都未能保存,阿波羅神廟是少數例子。這神廟細小,大概是雅典巴特農神殿(Parthenon)的四分之一,但是它所有的柱子均是由石頭雕成的(Monolithic Columns);另外博物館內也有展出來自這座神廟的考古文物,這些碎片來自神廟內室(Cella),碎片上的顏色依然完好保存。

阿斯克勒庇俄斯像

哥林多也有一組供奉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的建築群。希臘神話裏阿斯克勒庇俄斯是醫術之神,因此這建築群同時是醫療中心,古代的病人從四方八面來到尋求神明的醫治。由於尚未有現代醫術的突破,古人常常將疾病與宗教聯繫,保羅與巴拿巴在路司得醫治一名瘸腿的人,其後眾人將保羅與巴拿巴當作神明。

這阿斯克勒庇俄斯像的保存狀態十分良好,雕塑上衣物的顏色依然清晰可見。

阿波羅馬賽克

羅馬時期的哥林多像以弗所一樣富庶。在哥林多的一些大宅內,地板鋪設非常華麗的馬賽克圖。圖中央的是神明亞波羅,頭上的裝飾是用綠色的石塊仔細排列組成,相信造工相當昂貴,這房間很可能是家主用作招待客人之用。

哥林多猶太會堂

使徒行傳記載保羅在哥林多停留一年六個月之久,每逢安息日他都在會堂與猶太人及外邦人辯論聖經,希望藉此勸化他們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

考古學家沒有發現保羅出現的那座第一世紀的哥林多會堂,但發現兩塊石塊可能來自保羅之後、約三至五世紀的猶太會堂。但兩塊都並非在原址(In-Site)發現,是被重用的。考古例子證實,古代人習慣在原址從重建被破壞的建築物,因此有理由相信保羅所到訪那第一世紀的猶太會堂,可能都在這個位置。

第一塊石頭上面刻有3個金燈台,按石頭形狀推算是會堂的門楣(Lintel)或其中一條柱子的柱頭(Capital)。

第二塊石頭上面寫「希伯來人的會堂(Syna[gogue of the Heb]rew)」

這兩塊石發現位置是通往西面 Lechaion港口的大道旁,是哥林多市中心的大路(Propolyon),猶太會堂能在繁華鬧市坐擁這樣優質的位置,相信這裏聚集的猶太人在城內的地位不低。

學者 Clyde E. Fant 及 Mitchell G. Reddish指出,Syna[gogue of the Heb]rew(希伯來人的會堂)出現在三至五世紀並不尋常,因為「希伯來人(Hebrews)」是由出埃及到被擄時期所用的名稱,被擄歸回他們後用「猶太人(Jews)」的名稱。為何哥林多的猶太群體會採用遠古的民族名稱?學者們有不同的見解:

1. Clyde E. Fant 及 Mitchell G. Reddish 繼續講述,除了哥林多之外,在羅馬的猶太群體也是以希伯來人自居。現代的羅馬猶太群體解釋這是由於他們的祖先是在被擄時期以前,因商貿活動的緣故,早已抵達羅馬,因此會採用較舊的名字。或許哥林多的猶太群體與羅馬的群體同出一轍,因此使用「希伯來人」。

(這可以解釋為何早期的羅馬教會特別關心哥林多教會的情況,羅馬主教革利免(Clement;35-99 AD)執筆所書的《革利免一書》和《革利免二書》,收信人就是哥林多的教會。)

2. 蘭克特(D. Thomas Lancaster)有另外一個提議。保羅在哥林多的事奉在猶太會堂開始,期間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及外邦人加入耶穌的群體;他估計可能有部份猶太人不滿過多的外邦人加入,就開始反對保羅的教導;並導致保羅說:「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隨後保羅離開猶太會堂。路加在這事中記述的兩個名字——基斯布(Crispus)及所提尼(Sosthens),他們都是管會堂又信了主的,大概二人各自都有自己所管理的會堂,而到這兩所會堂的群體都接受保羅傳講那給外邦人的信息。或許原初的猶太群體在這時選擇使用「希伯來人的會堂」,以突顯他們與其他接受外邦人加入群體的會堂的區別。

以都拉碑文

哥林多還有一件重要的文物,它在博物館外、鄰近劇院地上的一塊石碑。上面以拉丁文寫著:

「ERASTVS. PRO. AED. S. P. STRAVIT」

(翻譯:以拉都自資修築這路面,作為得到市政官(Aedileship)官位的回報。)

有聖經學者提出這位在哥林多修築路面的以拉都與保羅書信中的以拉都是同一個人。在羅馬書16:23中 ,保羅稱以拉都是「城內管銀庫」的;在羅馬市政體系中,管理財務官員職銜稱為:Quaestor,雖然與石刻上市政官(Aedile)不同,但要成為市政官的先決條件是要擁有財務官的資歷。因此這位以拉都(Erastus)有可能就是保羅所認識的那位。

更多關於哥林多的資訊:

哥林多地區航拍短片:

哥林多博物館官方網頁:
https://www.corinth-museum.gr/

斯特拉波 —— 論地理
http://www.perseus.tufts.edu/hopper/text?doc=Strab.%208.6.20&lang=original


註解:

  1. Clyde E. Fant & Mitchell G. Reddish (2008). Lost Treasures of the Bible. Grand Rapids, MI, USA: Eerdmans.
  2. 使徒行傳 18:6
  3. D. Thomas Lancaster(2006).Chronicles of the Apostles, Book 2, USA: First Fruits of Zion.

原文鏈結:https://hadavar.org.hk/corinth-museum/

媒體鏈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NlStAcKdM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