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顛覆.文學(『傅書』雙月刊 採訪及整理/編輯室)
+ 關注
2016-08-24 - 304觀看次數
回應

 

「讀文學小說對一個快想自殺的人有幫助嗎?」這是出自飽學聰慧姊妹真實的詰問內容;同時不少牧者、宣教士亦常表白:「我從不讀小說的。」文學就是這樣被信仰群體投閒置散在燈火闌珊處。

 

 

文學是……


英國作家亞諾(Matthew Arnold)曾言:「文學的內涵讓我們理解自己,了解世界。」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2012年度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得主莫非形容文學是「上帝所賜的美感、幻想力與理性的結晶。為了幫助人治理全地,也成為傳遞祂啟示的管道。閱讀文學,可帶來許多人生的豐富。」難道信徒對這些全不感興趣?

 

散文作家、《世情》雜誌總編輯文蘭芳表示,這不是文學的問題,是神學出了問題:「不要以為傳福音只是帶人返教會,而忽略了生命的整體。」她又指出很多基督徒所寫的只是宣傳品而非文學。真正的基督教文學是如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或是日本作家三浦綾子的《冰點》,其主題、寫作目標都是探討罪及原罪的問題:透過完整的文學創作,將信仰主題在小說中呈現。

 

 

為真理作先鋒


基督教文藝雙月刊《阡陌》總編輯黎海華進一步陳說,神學家的一句話「人有原罪」,三浦綾子用厚厚兩卷共三十萬字的《冰點》闡釋,讓信仰要義進入尋常百姓家。從面向社會傳福音的角度,基督教文學擔當著如施洗約翰般先鋒的角色。「施洗約翰為真理、為彌賽亞預備人心,把高高低低的填平、彎彎曲曲的修直,把眾人的心引到主面前;要在沒有基督教文化的社會土壤裡撒種不容易,要做很多開荒的預備工作。」另外,在個人層面來說,文學是道成肉身的角色,也就是基督的角色。「基督一生的故事便是信息。這時代需要有血有肉的故事;不是灌輸式的純理性說教,而是滲透式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是受薰陶、受感染的。耶穌用三年時間與門徒朝夕相對,就是生命的感染力。這是文學藝術的魅力所在。曾有一名內地牧師早年透過閱讀法國雨果名著《悲慘世界》(或譯《孤星淚》)而信主!誰說閱讀文學作品不會令人受感動而決志?不錯,有的作品是鋪墊的,在心田撒種,擔當播種人角色;有的作品則在生命關鍵時刻,擔當收割者角色。」

 

資深出版人、突破匯動青年培訓顧問李淑潔同時認為,文學不僅在傳福音上擔當重要角色,亦是帶領人出黑暗入光明,讓心靈得釋放自由。「社會的價值觀很功利,只重效果,把你用盡,不當你是一個人,只計算你能付出多少、賺多少錢來衡量你的價值。現在的現象似乎是社會牽著我們來看基督教及聖經:我們對傳福音的理解是片面的,只看大使命那幾節經文,沒理會整本聖經,忘了上帝創世及造人的美妙心意;讀經時似忘了除了新約,還有詩篇、先知書等希伯來文學共六十六卷聖經。文學亦具有淨化、提升的作用,擴闊你的眼界,引領你的靈魂得到滋養、提升。文學就是要顛覆性地重新審視我們的信仰,回到神的心意中。」

 

 

撥亂反正的顛覆


文蘭芳亦肯定文學的顛覆作用。「若我們認真反省,應會發現教會被世界同化多於我們影響世界。很多時文學作品正是要顛覆現世很多的價值觀,如人是甚麼,生命意義等,提供顛覆性的看法。文學是經過藝術創作,帶出一個理念或問題,呈現在讀者面前;它未必能提供答案,但要令你面對、思想、反省。」文蘭芳強調,基督教文學是教會非常重要的工具:顛覆因循或歪謬的思想,俾能回歸真道。「其實耶穌講的故事就很具顛覆性,若留意當時的社會背景,會發覺很多不合常理之處,如浪子回頭的故事中,父親竟答應小兒子要求分家產遠離,又在兒子花盡所有回來後無條件接納他,這全然顛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觀念,惟這正是要帶出天國的價值觀。」

 

文蘭芳又提到,很多在苦痛中的人其實不是要人提供問題的答案,而是壓於心底的愁苦沒人聆聽,只有自己獨自承受。「一個想自殺的人,讀文學作品後發現書中人物或內容正道出了自己心裡的鬱苦,因而愁懷得到宣洩、抒發,已是拯救。」

 

這天,在香港上環李淑潔家雅致恬逸的客廳,三位好友對文學的解說,顛覆了一些思想,析解了一些疑詰,讓聞者如沐春風。

 


文章轉載於『傅書』雙月刊 2016年6月號.第24卷.第3期.總第141期,原文鏈接:

http://www.ccmhk.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0175&Pid=16&Version=141&Cid=37&Charset=big5_hkscs#.V70n-_l97IU

 

敬請關注『阡陌雜誌』黎海華老師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展開回憶的翅膀去書寫(作者:賴子通)
有些托腮凝視,有些殫精竭思,或仰望天花,或俯視地板……他們都竭力展開回憶的翅膀,飛入自己歷史的長廊,然後把要追憶的片段,重現紙上。近六十位的基督徒,於初夏四月聚首於突破青年村,參與由基督教出版聯會主辦的「2016基督教文學回憶書寫營」。 以朗誦黎海華老師的詩劇《大漁夫的話》作為序曲,重現彼得那夜雞鳴前後的矛盾與追悔,也揭開莫非老師傳授「記憶書寫」的序幕。老師指出,上帝透過我們的故事,向我們說話;屬靈回憶能找出生命的意義和在上帝故事裏的角色。我們可以和上帝一起合寫我們的故事,朝祂引導的方向去規畫生涯。 老師要我們畫出「家」的泡泡圖,也畫下兒時印象最深刻的房間,重繪家庭的祕密,尋回童年時的屬靈經歷。回憶像電影蒙太奇的拼貼組合撲面而來,再次認識自己從原生家庭所塑造的性情,從而切割、轉變和重整。我們學曉以波浪線顯示人生的高山低谷和平原,從而窺視上帝如何帶領自己。學習緊湊但有趣。我們又回望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曾經如何對我們啟發、感染、塑造,甚至折損。 幾天來我們隨着老師一鋤一鋤的挖掘自己的黑洞,逐漸暴露出人對我、我對人的傷痕。不少營友在練習中黯然淚下。老師引用Rimi的說話教導我們如何看待傷痛:「哪裏有廢墟,哪裏就有寶貝。」欲卸下傷痛的包袱,就要學習用語言來「除魅」,用說故事來重新詮釋傷痛。在書寫傷痛故事練習中,我們梳理出某些重大傷痛的原因、後果、對方的理由、我可能有的責任。不要讓傷痛控制自己,用寬恕代替報復,在傷痛中發掘屬靈的洞察。 經歷「傷痛療癒」,營友從教室走到青年村的草坪,遠眺吐露港小島默然,八仙嶺羣峰起伏。忽地輕風拂面,一種安閒自得的輕省,從心底深處油然升起。今年是我連續第四次入營了,期待明年你也同來,享受這精采的文字盛宴。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