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阡陌上的邂逅10:板凳上的邂逅 - 黎海華
+ 關注
2018-12-17 - 625觀看次數
回應

| 阡陌上的邂逅 10 |

| 板凳上的邂逅 |

「你叫博爾赫斯,我也叫博爾赫斯。」(Borges1899~1986)

  這是博爾赫斯短篇小說《他》一段對話。七十歲今我和二十歲昔我相遇於某個時空。博爾赫斯出生於阿根廷,六歲就向父親表明想成為作家,七歲以西班牙文寫下第一篇故事《命運的盔甲》,一九六二年他的作品譯成多國語文發行全世界。

  《他》以第一人稱敘事。事發時間一九六九年二月早上十點。博爾赫斯靠在對着查爾斯河的板凳上休息,睡得很熟,突然感覺超越了當時所處的時空。板凳另一頭坐了一個人,他吹起口哨,一種特殊風味的曲子。男主人公坐了過去:「先生,你是東方人或是阿根廷人?」「阿根廷人,十四歲就住在日內瓦。」「是不是在馬拉格瑙街十七號?」「是。」「看來,你就叫博爾赫斯,我也叫博爾博斯。現在一九六九年,地點劍橋巿。」「不,我現在日內瓦一張板凳上。奇怪的是你長得跟我很像,不過比我年紀大多了。」「我可以證明我沒有騙你。家裏頭有一把曾祖父從秘魯帶回來的馬黛茶壺,還有一個銀白色的洗臉盆掛在馬鞍架上。你房間裏的書櫃上有《一千零一夜》、《拉丁文字典》、《唐吉訶德》。」「如果我身處夢境,你當然會知道我的事。」「接受這個夢境就像我們接受了宇宙,接受我們是被創造出來的,用眼睛看東西,以及活下來的事實。每個人都會碰到他自己。難道你一點也不想知道我的過去,也就是等着你的未來嗎?」於是七十歲智者告訴對方自己的故事。「你會寫些讓你快樂的詩和一些奇幻故事。你將會在課堂上授課。歷史發生另一場大戰,英美脫離了名叫希特勒德國獨裁者的魔爪。我們的國家愈來愈落後,愈落後愈夜郎自大。」小伙子嚇呆了!老人對他感覺比對自己親骨肉還要親,問少年正準備寫的書,噢!是歌頌人類博愛精神的書,敘述所有遭逼迫和遭遺棄的羣眾。老人點評道:「你所說的不過是個抽象概念。」

  今我昔我相遇碰撞出戲劇性火花。作者巧妙的以一條板凳為舞台道具,把劍橋市今我和日內瓦昔我連繫在一起,使二人可以超越不同時空交談。作者把真實人物放在虛構故事中,造成今昔虛實交錯的夢幻色彩,進行生命的反思,引人入勝。有香港詩人以類似題材入詩,荷李活拍過類似電影。

 

文章摘自《基督教週報》第2819期。
文章版權為《基督教週報》所有,已獲該報允許轉載。


黎海華簡介

多年從事出版社主編工作。現任阡陌文學工作室總監。著有散文集『花問』『給你,我城』『島遇』,評論『文學花園』『細緻與磅礴』,傳記小説『不爛的鞋子』等。主編雜誌:『文藝』季刊(1982-86)『阡陌』雙月刊(2014-16)。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阡陌雜誌(第2期)
黎海華作家簡介: 本名范鳳華的黎海華,台灣出生,長年在香港服事。廿多歲在神學院就讀時,她的心中即醞釀出版一本結合信仰與文 學的刊物,希望撒下福音養分,耕耘華人文化的土壤。多年來,看著歐美基督徒作家如雨果、魯益師,或日本三浦綾 子、遠藤周作等人,以信仰為底蘊的文學創作,在社會上帶來廣大的影響力;但今日華人基督教的文化土壤是否愈來 愈貧瘠,福音的影響力日漸薄弱呢? 黎海華勇敢跨出創辦刊物的這一步,尤其在網路世代傳統讀物衰退的大環境下,挑戰之大可想而知。而她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實現,《阡陌》是帶著福音使命來服事華人。 開卷: Fountain River & Fountain Pen - 一場超現實的邂逅
阡陌上的邂逅8:牢籠中的男人 - 黎海華
一個年輕人曾因卡夫卡在他面前替辦公室一位同事說好話,表示不滿:「對你而言,他完全是個異類,是籠子裏的一頭怪獸。」卡夫卡強壓怒氣:「你錯了!關在籠子裏的是我,不是他。不只在辦公室裏,我根本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不論我到哪裏,心裏始終有一座牢籠。」有一段時間,他下班後都在木匠那裏上課。刨光木頭的氣味、鋸子的低吟、鐵鎚的敲打聲,都讓他心醉神弛,認為世上沒有比單純的手作更美妙的事了!他也在田裏和苖圃幹活。他夢想到巴勒斯坦去當個農夫或木匠。卡夫卡骨子裏是個詩人。他願意為那無入而不自得的生活而放下一切。「我卻讓生命淹沒在辦公室的塵務裏。」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